西安经开区:乘自贸区东风 布局国际产能合作
发布日期:2017-04-13 15:03:34 信息来源:网络
作者:新材料平台 编辑:admin_xcl 浏览次数: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32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4.3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企业113家……这是西安经开区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交出的完美答卷。坚守“产业立区、工业强区”宗旨,经开区用实干挺起了大西安的工业脊梁。西安市第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明确,以经开区为引领、建设工业大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
乘着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东风,西安经开区这块我省最大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将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贸易便利化作为其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际产能合作,就是新时期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是中国引领的国际产业体系重构。”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国际产能合作不仅可以有序推进过剩产能的输出和转移,还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一带一路”向更深程度和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要和60多个国情、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做好产能合作“大生意”,本身就是软实力的体现,这对西安经开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发力 做好产能合作“大文章”
半个月前,一场简朴而不失隆重的竣工仪式,让西安经开区被媒体再次聚集。
这家名为西部超导的公司,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参与了目前国际最大的合作项目之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俗称“人造太阳”计划,且产品性能获得国际ITER组织及相关同行的高度肯定。
参与ITER计划,体现了我国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和未来能源问题的责任担当。这也是经开区鼓励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缩影。
为鼓励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开展产能合作,国务院2015年5月出台《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继这一顶层设计之后,省市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我省在《关于促进省级以上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有实力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企业联合创办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园区。
在经开区的国际产能合作设想中,规划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稀有金属冶炼和深加工等,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针对丝路沿线国家新能源市场需求,充分释放光伏发电装备和风电成套装备产能。
2016年12月,西安市印发《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方案》,明确将产业优势与国外需求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眼下,已有越来越多的“经开智造”打开国际产能合作的贸易通道。
当地时间3月12日,陕汽董事长袁宏明今年第二次来到西非,走访和调研当地重卡行业现状。其实,对陕汽来说,传统丝路沿线国家一直都是出口的重点,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一半。如今,陕汽以经开区为大本营,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从卖整车,到在哈萨克斯坦与经销商合建装配厂,在伊朗、埃塞俄比亚、苏丹、南非等国家建装配线本地化生产等等,目前其产品已进入8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在进一步探索优势产能输出、先进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模式,增强优势产能、技术和服务“走出去”能力的同时,经开区将提升急需技术、弱项产能和制造服务“引进来”水平。
下一步,经开区还将大力支持企业深耕国际市场,探索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同时,建立国际产能合作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国家“走出去”有关政策,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的国外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和政策、市场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支持和服务。此外,还将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
直击痛点 助力自由贸易便利化
“我们仓库刚到的英国进口板材,以前报关审批需要三个工作日,而现在只需要一个工作日。”西安沃迈特航材公司财务经理庞锦娟说,公司是2008年进驻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的企业,主要业务为航空原材料的进口加工转内销。短短几年,产值已过亿元大关。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的运营,为企业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经济成本。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实施范围包括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0.75平方公里。据了解,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于2002年6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4年4月5日封关运行。作为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目前已引进了英国罗尔斯罗易斯、法国赛峰、德国蒂森克虏伯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意大利艾维欧、英国AMS、瑞士BIBUS等46家中外知名企业,形成航空、精密机械、新能源、服务贸易等产业。随着自贸区的正式运营,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将会让企业享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政策和服务。
4月5日,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缓缓驶出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与往常不同的是,在通过卡口时,驾驶员并没有下车将提运单递交给工作人员,等待人工验放,而是直接驶向卡口抬杆处。此时,道闸自动抬起放行,前后过程不到5秒。
“智能化卡口验放”这一智能化的管理让手续变得简单、明了。其原理是,依据车辆载货清单,运用电子技术自动读取载货清单数据,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智能化系统进行海关监管信息的自动比对、风险判别,完成货物放行或施封、验封、查验指令处置等卡口管理作业,实现车辆分流、自动验放,可大大提高通关速度。也就是说,当一辆大型集装箱卡车进入保税区,只需预先在海关备案,卡口通过对车牌的光学识别,经鉴别无误后,道闸挡杆自动升起放行,货物类别、出入关时间、载重量等数据同时读进系统平台中。
这是经开区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落地的海关监管创新模式之一。在海关制度创新方面,还创新复制了“批次进出、集中申报”、“保税展示交易”、“境内外保税维修”、“货物分类监管”、“跨境融资租赁”及“内销选择性征税”等自贸区新政。下一步将积极探索争取“赋予区内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汽车平行进口、文化产品保税交易。
在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方面,经开区已实现了检验检疫通关无纸化改革、进口货物预检验制度、建立全球维修和再制造监管制度、实施检验检疫分线监督管理模式。为探索建立汇集贸易监管和通关作业全流程自贸区“单一窗口”奠定了基础。